返回

三国最强毒士,曹操求我别杀了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八十五章 看破不说破,此乃为臣之道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公的心腹官员,跟随主公多年,主公怎会害我?”

    尽管心中已经信了七七八八,可王垕仍是不敢承认这个事实。

    如果曹操真的要安抚众心,为什么就不能选个别的替死鬼,非要选他这位跟随多年的老臣呢?

    “正因为你是跟随主公多年的心腹之人,所以才要杀你。”

    “啊?”

    王垕更加疑惑,这是什么逻辑?

    越是忠心的越要杀?

    “因为这样你的死才有价值,才能够服众。”

    李翊一语道破真相。

    说白了,

    如果曹操安抚众心选的是个官小儿的,或者说是跟自己关系不够好的。

    那杀了根本不痛不痒。

    相反,

    如果是一个跟随自己多年,忠心又有能力的,杀了才更加能够使众人信服。

    王垕听罢,磕头如捣蒜:

    “先生救我!先生救我!先生救救我……”

    这样死的实在太过憋屈,王垕根本接受不了。

    “汝先起来吧,我自有法子救你。”

    李翊为何要救王垕?

    第一,

    曹操也是人,他杀王垕不是没有愧疚的。

    “汝妻子吾养之”虽然经常被拿来玩梗,但的的确确是曹操对王垕的补偿。

    所以曹操在杀王垕时,说话也是尽量简洁。

    一句“欲借汝人头一用,以安众心”就完事了。

    尽可能地让他死得体面一点。

    说到底,杀王垕也是曹操的万般无奈之举。

    官大能力强的,曹操肯定舍不得。

    官小的又不能服众,所以只能折中选择王垕。

    第二,

    李翊在尽可能地拉拢曹营众人,王垕虽然官职微小,但却是曹操的心腹。

    而且他临死之时,仍然保持了对曹操的忠心。

    一句:“曹公保重,王垕告辞!”

    体现了他的责任感。

    因为他也明白,自己不死,曹操无法激发出士兵的战斗力。

    这也符合李翊用人的标准,人品第一,能力其次。

    光凭这两点,便值得李翊救他一命,将他拉拢到自己身边来。

    “你现在仍旧按照主公吩咐的那样,以小斛分粮。”

    “我带着粮食去面见主公,主公自然撤回命令。”

    自己撤和曹操主动撤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
    王垕幡然醒悟,向李翊叩首道:

    “先生的救命之恩,王垕永生难忘。”

    “日后虽肝脑涂地,也当以死相报!”

    说罢,对着地面连连叩首。

    直到把头磕破了,血流了一地。

    这正是李翊所期望的。

    “此事断不可教外人知晓是我教你的,明白吗?”

    李翊不忘叮嘱。

    “小人明白!小人明白!”

    王垕抬起满是血污的头,连连颔首。

    杨修是怎么死的?

    不就是屡屡看破曹操的心思,被才曹操杀了吗?

    但严格意义上讲,看破曹操的心思,不至于让曹操杀了你。

    相反,他还会欣赏你的才智。

    杨修错就错在,看破还要点破。

    你屡屡点破曹操的心思,那曹操还有何恩威可言?

    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。

    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。

    即便让曹操发觉你看破了他的心思,他也不会怪罪你。

    但你一定不能当众点破,让曹操失去。

    这便是为官之道,为臣之道。

    在接到传讯后,曹操也是领着众文武大臣出来迎接。

    因为李翊的到来简直是一场及时雨。

    他们现在只关心一个问题——粮食。

    粮食运过来没有?

    运来了多少?

    只见大营之外,屯粮的营盘里,数不清的粮草络绎不绝地驶进营内。

    望着这么多粮草。

    不止曹操,就连戏志才、荀攸,曹洪等一众文武大臣,全都露出了笑容。

    如果这些袋子里面装载的是小麦、谷子之类的作物。

    那他们至少可以再撑一个多月。

    再给曹操一个月的时间,那吕布纵是有三头六臂,也照样给他干翻。

    “……呵呵,子玉一路辛苦了。”

    曹操走上前,拍了拍李翊的肩膀。

    赞扬的同时,顺势去摸了摸袋子。

    咦?

    这手感不对啊?

    曹操常年打仗,小麦谷子的手感一下子就能摸出来。

    但这袋子里装的东西,明显与之不同。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
    曹操急忙扯开袋子一看,登时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袋子里装的哪是什么小

第八十五章 看破不说破,此乃为臣之道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